儿童口热流涎:取吴茱萸粉

2021-05-19

中医宜州吴茱萸,味辛,苦,性温,毒少。进入肝脏、脾脏和胃经。功效:散寒止痛,散肝下气,温止泻。胃肠虚寒,厥阴头痛,咽酸,呕吐,寒湿泄泻等症。但是因本品辛热燥,易伤阴损液,损气动火,故不宜用来治疗阴虚有热实热的病人。按照内病外治、外病下治的原则,吴茱萸不但有寒证,而且有热证,这就拓宽了吴茱萸的治疗范围,发挥了其治疗疾病的作用。它的外治方法简单易行,作用迅速,且避免了毒副作用,特别适合于婴幼儿的某些疾病。下面简要介绍其外治方法及适应证:

宜州吴茱萸

经穴敷药治病的方法

涌泉穴敷药治病法: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一种,位于足掌中央凹陷的第2、3跖骨之间。穴性:清肾热,宁神,苏厥。临床经常选用此穴位治疗神经性头痛、脑出血、小儿抽搐、心肌炎等症,吴茱萸辛散温通,用其粉加食醋,调成糊状,敷于涌泉穴,能通过经络的作用,引导人体上部的虚热降下,即所谓引火归元。服药后,涌泉穴有一股热感,即虚火降下的象征,病即渐愈。

儿童口热流涎:取吴茱萸粉5g,置入捣药的小铁臼内,捣碎为粉,然后将粉中少许面粉活化,按年龄取适量粉剂,加几滴食醋,于睡前调敷于患儿的涌泉穴(男左女右),外用一小块适当的塑胶布,再用胶带捆扎,早晨起时,可将其揭去,再将适量未用过的粉剂加到睡前调敷于已用过的涌泉穴上,再用食醋调成糊状,再将所用粉剂调至睡前调敷。通常3天就可以治愈。

头晕目眩病:肝肾阴虚,水不涵木,风阳浮越,上扰清空,清窍失宁,致头晕生者。把吴茱萸碾成粉,每粒用10~15g,方法如下。

喉痹(类似于慢性咽喉炎):用吴萸5g,冰片0.3g,细末敷之。

腮腺炎:腮腺疾病多发生在冬、春两季,因时令温毒之气或风热之邪侵袭少阳、阳明气分,更挟痰火之热,致气血瘀滞,经络阻滞而发病。该病多发于儿童,成人亦有发病,患儿得了该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。这种疾病传染性很强。治本病,可用吴茱萸15g,生绿豆50g,共碾为细末,加少许面粉,以醋调成面糊敷于双侧涌泉穴(亦可依男左女右法),外用胶带固定。一天一次换药。三至五次即可治愈。

神阙穴(以肚脐为中心)敷药治病法:神阙穴系任脉之要穴,其穴位相当于督脉之命门,任督脉的经气相通,阴阳相济,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。穴性温通元阳,苏厥固脱,运肠胃气,化寒湿积滞。临床常取此穴治疗脑溢血、霍乱(吐泻)、慢性肠炎、虚脱等症。运用吴茱萸研粉醋调敷神阙穴,温中散寒,可通过任督二脉调节肠胃功能,止脘腹痛,帮助消化,对因寒邪侵胃所致的腹痛、腹泻等,均有良好疗效。

冷吐泻:取吴茱萸粉5g,研末,生姜10g,捣碎,放入锅中炒热,将吴茱萸粉洒于炒热的姜泥上,乘热敷于肚脐(神阙穴),用一张纸巾粘住,用纱布包扎后用胶布固定。每次6小时换一次药。病愈后可续敷1~2次。


免责声明:本文系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。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违反了《著作权法》或损害了您的利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分享到